严复(1854—1921)生于福建福州,他在天津生活了20年,天津是他的第二故乡,《天演论》就是他在天津翻译的。他被誉为近代中国开启民智的一代宗师,但同时又是个复杂的人——他是支持袁世凯复辟的核心人物,生活上吸毒嫖娼、暧昧出轨,工作上与同事不睦,“气性太涉狂易”,学生吐槽他不会讲课……当这些细节一一呈现,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圣人真的不会完美无缺。
1866年,严复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福州马尾船政学堂,与他一同被录取的还有邓世昌和萨镇冰。1876年夏天,严复应李鸿章招聘来到天津,等待接收驾驶从英商订购的炮船。恰好选派福州船政学堂分赴法、英学习驾驶的学生人数不足,严复又被李鸿章派去英国海军学院留学。
三年后严复回国,赴母校福州马尾船政学堂任教习,月薪百元。不到一年,这位“海归”又被李鸿章调到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担任总教习,正式定居天津。这一年是1880年。
(严复)
严复日记中提到自己在天津居住过的地方:紫竹林长发客栈、法租界裕中洋客店、孙家花园、开平矿务局、德义楼、德源里(今建设路源茂里)、大狮子胡同(今古文化街)。
在大狮子胡同居住期间,1895年,他翻译了《天演论》,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号召国人“自强保种、与天争胜”。1898年,《天演论》在天津正式出版。此间他与友人合办《国闻报》,报馆设在紫竹林法国租界,成为宣传维新的阵地。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天津机器总局,北洋水师学堂亦遭破坏,严复携家眷离开天津迁居上海。算起来,严复已在天津工作生活了20年。
(严复在天津住过的大狮子胡同房子)
严复这位老先生情商不高,主要体现在他与顶头上司李鸿章的关系上。本来李鸿章对严复有知遇之恩,但早在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中国惨败之后,严复就对李鸿章洋务派的新政感到不满。1894年甲午海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严复公开在报纸上抨击李鸿章:“猛虎深山,徒虚论耳。”
李鸿章的儿子鞭杀家仆,闹得沸沸扬扬。严复给内阁大臣陈宝琛的信中提到:“合肥(李鸿章)第二子,于前年鞭杀其仆,事颇喧哄。以二十万缗谄其家,事始寝。钱有耳,可使鬼,岂虚论哉。”骂李鸿章不能秉公办事,告李鸿章的状。
如果说严复驳斥李鸿章是出于公心,那么他的学生对他的吐槽,就可以看出严复的人缘了。曾在麻省名校菲列普斯中学就读、后回国入北洋水师学堂续读的梁诚,在一篇文章提到严复:
“我们的总教习,那位在英国受教育的,像其他中国教习一样不知如何施教。他上课每次念一小段,使人一听见他就感到恶心。数学应该是他的本行,但我们常发现他做几何及代数时也造成不必要的问题,他照书本一字字往下念。”这段话可见严复之无趣。后来梁诚担任晚清驻美公使,为中国争回部分“庚子赔款”,在清华大学的建立中起了很大作用。
(严复的顶头上司李鸿章)
严复说过:“北洋当差,味同嚼蜡。”一方面他有些厌恶李鸿章,同僚中又有南北派系之争;另一方面他为进入正统仕途四度回福州参加乡试,但均已落榜告终。
或许正是由于这两方面的挫折,严复开始吸食鸦片。李鸿章对他严厉斥责:“汝如此人才,吃烟岂不可惜?此后当体吾意,想出法子革去。”但直到去世,严复也没能戒毒。垂暮之年他仍在注射吗啡、服食海洛因。据他在日记中记载,有时一天注射吗啡竟高达十次。
严复好色,作为男人也算正常。他在日记中多次记下自己出入秦楼楚馆——“到全乐班,叫素云”“下午到全乐班,方仪廷请。又到翠升班”。
(严复翻译《天演论》)
1892年,严复的元配王夫人病逝。不到一年后,严复纳江莺娘为妾。江莺娘是福州一户书香人家的小姐,其父相信算命先生的话,说她必须给人当偏房,夫妻才能白头偕老,江家向严家提亲。严复比江莺娘大25岁,两人生有二子一女。1900年严复一家从天津仓皇逃亡上海的路上,他们7岁的儿子严瓛染病过世。
到上海后,严复很快又娶朱明丽为续弦夫人。婚后严家大小事情都由朱明丽管理。江莺娘先进严家却为妾,朱明丽后进严家却是夫人,江莺娘自然很生气。莺娘不识字,内向寡言,更因儿子去世郁郁寡欢,脾气不好,所以常与朱明丽发生争执。
1910年,江莺娘得了精神病,两眼发直,无故自笑,长吁短叹,吵着要回福州。严复请西医诊治无效,期间两人数次争执。严复说莺娘“此人真是无理可讲”,遂与她离婚。女人得了精神病,男人就把她逐出家门,也确实有点过分了。
(民国才女吕碧城)
民国才女吕碧城算是严复私下的学生,两人关系也超出一般。吕碧城比严复小20多岁,曾在天津《大公报》做助理编辑,结识严复,随他学习《逻辑学》。严复很欣赏吕碧城,关心碧城的婚事,他在日记中写道:“下午,吕碧城来视,谈极久。此儿不嫁,恐不寿也。”这种关心,其实都有点男人的小心思,不言自明。
所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这些其实都不算什么。但严复一生最令人诟病的,是他发起筹安会,为袁世凯鼓吹洪宪帝制,支持复辟。留过洋的严复对中国人的素质无比失望,认为国人品质低劣、愚昧,中国社会的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才强力支持袁世凯。最终袁世凯复辟失败,严复留下了人生污点。不过现在回头看,严复的想法未必不对。(文:何玉新)
(天津古文化街严复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