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失业了、被裁了,既没地方去,又不想让家里人知道,可以来这里,假装上班。
公司还有副业和产品可以带你一起做,多劳多得。可提供上班工位,收费标准50元/天(公司免费提供中午盒饭。)也可自带盒饭。不要盒饭40/天。包月1000元、包周300元”
“付费上班、给老板发工资”
这个世界真的太疯狂了
日均 30-60 元的消费可以换取一个工位、一杯现磨咖啡,以及一个维持社会身份的体面外壳。
看似荒诞的现象,实则折射出当代青年在社会转型期的深层焦虑与消费行为的结构性变迁。
“早10晚5,不用打卡”
现代社会对“工作” 赋予了强烈的符号化意义,失去职业标签的个体,往往被视为社会价值坐标系中的失位者。
因此,在家待业半年的小椰为了躲避家人的追问,更是为了维系“正常生活”的轨迹,选择以45元/天的费用,开启“假装上班”的日常——每天9点出门,汇入早高峰,走进写字楼,然后在工位上重复着投简历、模拟面试的循环。
“一开始来这儿像做贼,生怕遇见熟人问起工作。但听着周围此起彼伏的键盘声,反倒有种‘合群’的踏实,不用解释待业状态,半年算下来花了不少钱,却认识了做自媒体的搭档,现在每天除了投简历,还能一起接策划案。
有时看工位上凑团讨论的‘同事’,忽然觉得这不是“假装上班”,而是给焦虑搭了个透气的棚子。等拿到新offer,这里或许会变成段特别的过渡记忆吧。”小椰这样说道。
消费纪通过浏览小红书和闲鱼平台发现,这类“付费工位”服务的相关笔记与帖子热度持续攀升。网友们分享的内容里,不仅有详细的工位环境照片,还有诸如“社恐救星”“待业过渡期的乌托邦”等充满情绪共鸣的标签。
一位博主在笔记中写道:“在这里,没有人会问你‘怎么还不找工作’,键盘敲击声和咖啡机的嗡鸣,反而让我找回了生活的秩序感。”
而在闲鱼的交易界面,搜索“付费工位”“临时办公”等关键词,能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服务信息。
有的商家还推出了“职业社交套餐”,在提供工位的同时,组织副业交流沙龙、简历优化讲座;更有甚者,打出“人脉资源共享”的招牌,声称能为待业者牵线行业内推机会。
在价格方面,消费纪发现“假装上班”已经从个体行为演变为具有明确市场定价的服务产品。比如二三线城市日租金维持在15-30元区间,而一线城市》也显示,我国疗愈经济已迈入10万亿级市场规模,用户需求呈现出蓬勃增长态势。
更值得注意的是,“缓解焦虑、情绪疗愈”的学问开始向实体空间渗透,从温泉水疗到疗愈旅行,这些场所的出现,不仅将焦虑具象化为可交易的商品,更折射出年轻人在情绪困境中寻求出口的迫切需求。
而当消费市场精准捕捉到这种情绪痛点时,社交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革。豆瓣“裸辞群众小型交流组织”成员突破20万,小红书#失业#话题浏览量达17.9亿次,线上社交平台成为年轻人互相取暖的精神驿站。
在线下,“搭子文化” 盛行,从吃饭搭子、健身搭子到求职搭子,轻量级的社交关系既满足了情感需求,又避免深度社交带来的压力。可见,社交焦虑不仅重塑了人际关系的形态,更催生出新的商业模式。
而在职业选择的赛道上,同样上演着因焦虑引发的变革,“低欲望就业”与“副业刚需”并行不悖——2025年国考报名人数突破340万。
同时,灵活就业形式也持续火爆,年轻人不再执着于单一职业路径,而是通过“主业保底 + 副业增收”的组合模式对冲风险。
智联招聘数据也发布过相关数据,2025年Q1全国副业参与率已经达到了43.7%。
这种趋势促使市面上涌现出大量“下班后月入过万秘籍”“七天学会自媒体” 等课程,单价从 99 元到数千元不等。教育赛道也未能例外,被焦虑重塑的职业培训市场,正走向一条充满矛盾的发展之路。
“付费上班”的出现、疗愈经济的繁荣、搭子社交的兴起、职业赛道的重构,这些看似充满生命力的市场创新,实则是年轻群体在系统性压力下的应激反应。
当消费主义将焦虑异化为可交易的商品,“情绪自救”反而可能陷入 “用焦虑制造新焦虑” 的恶性循环,为缓解不安而消费的瞬间,都在无形中将个体更深地捆绑在异化的价值链条之上。
或许真正值得追问的,不是年轻人为何甘愿为“假装”付费,而是我们的社会能否构建更包容的价值评价体系。让“正常生活”不必依赖消费搭建的仪式,让焦虑无需转化为可标价的商品。
注:文/棠棠,文章来源:消费纪,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