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AOSP成为历史,Android生态将走向何方?

内容摘要为了获取世界,Android选择了开源;而当它真的拥有了这个世界,却最终选择了封闭?“当一扇『开源之门』缓缓关闭,它背后的开发者、厂商与整个生态都在经历哪些震动?”相信这是很多人在得知今天Google宣布停止维护Android开源项目(AO

为了获取世界,Android选择了开源;而当它真的拥有了这个世界,却最终选择了封闭?

“当一扇『开源之门』缓缓关闭,它背后的开发者、厂商与整个生态都在经历哪些震动?”相信这是很多人在得知今天Google宣布停止维护Android开源项目(AOSP)时,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问题。十多年来,Android与AOSP一直彼此相互交织——一个为终端设备提供开源基础,一个则为Google积累用户与收入。今天,Google选择逐步关闭AOSP公共维护、停止更新部分法定开源义务之外的代码,甚至不排除彻底中止对外公开,如若没有松动,那将标志着Android生态进入全新阶段。到底是什么原因让Google 做出这个决定?对厂商与开发者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而全球最大的移动操作系统又会因此迎来怎样的未来?AOSP:从功臣到“负担”AOSP(Android Open Source Project)对整个移动产业来说,扮演着不折不扣的“毛坯房”角色:Google以Apache2.0等宽松许可证的方式开源了绝大多数 Android 系统组件,任何厂商或个人都可以下载、修改、再发行。厂商只需自行打磨、装修这个“毛坯房”,就能够打造出类似Xiaomi HyperOS、vivo OriginOS、OPPO ColorOS乃至许多智能家居、车机系统等衍生版本。整个过程无需付费,且不依赖Google许可,这令Android迅速扩张至全球,市占率长年维持在70% 以上。在智能手机群雄逐鹿的年代,AOSP称得上是Google 手中的一把“利剑”。它为OEM厂商(手机、平板、智能电视、车机等)和开发者提供了统一的系统底座,让所有人可以站在Google 的肩膀上快速做创新,从而帮助 Android战胜塞班、Windows Mobile 乃至黑莓等“老牌势力”。而Google则在“开放”之余,通过GMS(Google Mobile Services)等闭源产品在全球市场大获收益:搜索、广告、Play Store 分成……可以说,AOSP与Google互利共生,助力Android以开源之姿崛起。为什么现在要关停?当初助力Google奠基江山的AOSP,如今却似乎成了“沉重包袱”。这背后原因并不单一,核心大致可归纳为两点:第一大膈应,无外乎成本与资源耗费。AOSP在版本、功能、硬件适配等多维度上存在多条并行的代码流水线,大量社区开发者提交的拉取请求(Pull Request)需要Google员工进行验证、审核。CI/CD(持续集成/交付)平台、Android Gerrit代码评审工具等也需要长期维护。据外界推测,此前Google每年要投入相当可观的人力与服务器资源,只是为了保证 AOSP分支正常运行。在行业普遍进入收缩期后,Google也在2025年初对Android部门进行大规模成本精简,不再愿意为“对收入没有直接贡献”的AOSP付出如此高昂代价。第二大“资本”逻辑,商业与生态收益的“痛”不想再背了。通过AOSP自行构建系统却不签订GMS协议的厂商与个人为数众多,Google并未从它们身上得到直接收益,即使有些厂商想继续使用最新版本的Android源码,Google也失去了“谈判筹码”,对方可以基于AOSP自行开发,不必为Google创造广告或应用抽成收入。关停AOSP公共维护后,想要获得最新源码或系统支持,厂商不得不签署 GMS 协议或其他合作协议,成为Google的“付费”合作伙伴。可以说,AOSP开源曾经帮助Android横扫市场,如今市场已被牢牢占据后,AOSP 反而成了让“他人渔利”的通路。Google关停 AOSP的根本逻辑便在于:想继续用?请进到我的闭源生态来谈合作。对OEM厂商:影响有多大?事实上对于主流大厂,基本都已有GMS协议,影响甚微。首先可明确一点,对于已经签署 GMS 协议的手机厂商而言,此次AOSP关停对其出货与系统迭代的影响并不会太大。小米、vivo、OPPO、三星等几乎所有头部手机品牌,早就与 Google 就 Android 使用、GMS 预装、专利条款等达成了深度合作。对于它们而言,AOSP只是一个“公开存在、可随时参照的底层代码仓库”,真正的核心开发早已与Google内部分支同步进行。即使AOSP不再公开维护,这些厂商仍会从Google内部渠道获取最新源码和技术文档,以维持系统更新。换言之,签了协议的厂商依然是“亲儿子”,可以续用闭源分支的最新代码,还能拿到包括Google Play、Gmail、YouTube 等核心服务的授权。对非认证设备的一场“逼宫”?据悉,有相当数量的智能终端(比如部分平板、车机、智能电视,乃至 IoT 设备)一直是基于公开AOSP进行二次开发,却不向Google支付授权费,也不预装Google应用。这些厂商很可能因为官方分支关闭而陷入被动。他们将失去最新版本的官方代码补丁,失去官方提供的安全更新、性能优化支持。要想继续使用最新Android,需要“投诚”到Google闭源分支,签订合作协议。这或许正是Google期望发生的场景?——通过 AOSP 的停止维护,倒逼非认证设备进入官方合作体系。一旦签了协议,Google 又能稳定收取服务费或从应用内置与广告上获得更多收入,进而形成正向现金流。说真的,再轻的扇翅最终都会落向终端消费者一旦终端厂商被“逼宫”,需要加入官方合作体系:厂商要承担更多授权费或技术支持费用,成本增加后势必将其转嫁到产品售价。某些坚持“轻量化”或自主化的厂商,也许会转而使用旧版本 AOSP 然后自行维护,但这意味着后续严重的“碎片化”以及巨大的开发运维压力。长期来看,这些终端产品要么价格上升,要么在体验上落后于主流 Android 演化,消费者要么多花钱,要么减少选择。因此,对注重“最优性价比”或“极客精神”的市场而言,AOSP 关停将带来一定冲击,甚至可能迫使部分厂商退出竞争。对开发者:第三方ROM与极客文化的终结?AOSP是第三方ROM社区(例如早年的 CyanogenMod、LineageOS)的基石。它们之所以能创造出多样化的刷机世界,正是因为AOSP代码完全开放,加之厂商驱动可从社区渠道获得。如果没有Google的官方分支,新的Android版本只能等社区自行逆向或基于旧版 AOSP 衍生,开发周期漫长且稳定性难保障。许多开发者依靠Gerrit提交补丁,为社区版系统贡献创意和新特性。伴随官方Gerrit下线,第三方ROM开发者将失去最直接的上游支持,社区协作机制也将面临“断粮”风险。可以预见,第三方ROM若想延续,只能在旧代码上“孤勇前行”,但这终究难以敌得过时间与技术的消耗。App开发者短期无虞,但长期门槛或提升对于Android 应用开发者而言,短期影响相对有限:Google为官方SDK、开发者工具提供支持,应用层很多接口与框架都已闭源化。开发者依旧可以通过Android Studio、Gradle、各种官方库来进行应用开发与发布。然而,一旦厂商层面出现“分裂”与“碎片化”加剧,App的适配难度就会进一步提升:有些厂商合规接入Google闭源分支,保证系统的最新API。有些厂商或极客社区仍停留在旧版本AOSP,API差异渐渐拉大;开发者要想兼顾这些分散的系统,势必增加测试与维护成本。一旦适配成本过高,一些中小开发团队或个人开发者可能被迫放弃特定人群或设备市场,令未来的创新多样性大打折扣。“伪开源”到“更封闭”?作者看到网上其实有观点认为,Android/AOSP 过去就“并非真正的开源项目”Android 底层基于 GPL 许可的 Linux 内核,必须开源。但中层和上层的绝大部分采用 Apache 2.0 或甚至直接闭源化,Google 一直保留了对 Android 代码的绝对控制。真正开源的部分,往往是必须要遵守GPL或为了拉动生态而暂时开放的那一块。而今,Google似乎干脆收回大部分Apache 2.0许可的中上层模块,只对强传染性 GPL 范围内的内核补丁继续开源,逐渐完成“核心必开,非核心闭源”的路线。正如某些分析者所言:Google 已经赢下移动操作系统市场,现在是结束“白送代码”时代的时候了。看历史:OpenSolaris 的前车之鉴Oracle收购Sun之后,对OpenSolaris 的处理方式堪称经典案例:最开始承诺“延迟开源”,最终长时间不更新任何开源仓库,项目名存实亡。直到 Solaris 自家开发部门也被削减到解散。AOSP未来是否会迎来同样结局?Google对外声明“仍将公开部分代码”“只是推迟对外发布”,但若“推迟”没有明确期限,就等同于无止境的闭门造车。Android的演进将只存在于Google及其授权伙伴的内部分支中,公众看不到更迭细节,社区无法及时跟进。从而AOSP逐渐形同虚设,最终被淡忘或废弃……(希望不会)当然,也不必过度悲观:Android 历史版本的大量代码已在 GitHub、GitLab 或国内镜像站留档,Google无权强制它们下线;Apache2.0许可证 + GPL许可证不可逆,已经开源的代码无法收回。技术能力足够强大的组织或社区,仍可在现有开源版本上续写“另一个 Android”,尽管难度极大,能否聚拢生态更是未知数。不过,在资本与技术合力都相对不足的情况下,这些“分叉”或“火种”大概率只能局限于极客圈子,并难再现当年 Android 野蛮生长时的汹涌声势。写在最后:封闭时代的再思考Google关停AOSP公共维护,无疑将是Android 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对手机厂商而言,影响可控,大多数已有协议与商业安排仍会持续,用户并不会一夜之间感受到震动。对非认证设备与第三方ROM社区,则无疑是一场长久而深远的冲击,“自力更生”或“转投闭源”将是它们不得不面对的选择。对于广大的应用开发者与极客社群,Android 曾经的“开放承诺”已然碎裂,未来的技术挑战和生态壁垒恐怕只会更多。倘若我们回首,正是开源,帮助 Android 崛起并成为市占率无可撼动的移动操作系统。但一旦站稳脚跟后,对于一家商业公司来说,“关上大门、收紧控制、把看似无盈利的部分砍掉”,反而成为继续维持业务发展的“理性做法”。开源与封闭的抉择,从来都是复杂而艰难:开源可以聚拢人心、打造生态,但也让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对盈利与商业机密的绝对掌控。封闭能带来集中式的管理与收益,却抑制了外部创新与社区共创力量。Google这次行动再次说明,即使曾经主导了全世界“开源风潮”,在资本压力和利润诉求面前,也可能做出强硬的转向。多年以后,当人们回顾 Android 那段几乎主宰全球移动操作系统的辉煌时期,或许会想起这样一句话:“为了获取世界,Android 选择了开源;而当它真的拥有了这个世界,却最终选择了封闭。”至此,AOSP的故事似乎已走到尾声,Android生态则将带着新的“封闭基因”继续前行。无论是厂商、开发者,亦或是千万级用户,所能做的只有顺势应变。封闭的帷幕拉开后,系统演进与创新究竟会否被挤压?市场格局是否会被再次改写?一切还需要时间来验证。或许这正是一个时代交替必然会出现的场景。曾几何时,AOSP 的光环鼓舞了无数开发者与创业者去拥抱移动互联网,而如今,Google 选择“卸磨杀驴”,在无可奈何中也合乎商逻辑。你我都深知技术与商业的碰撞往往没有完美答案。愿曾经的开放理念,不会在封闭新章中被彻底湮灭。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60179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