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讯 3月30日消息 近日,以“探索技术趋势,引领产业创新”为主题的6G技术与产业创新论坛在中关村论坛期间举行。
论坛汇聚国内外6G产学研用权威专家与行业领袖,聚焦语义通信、6G与AI深度融合、多样化场景网络架构、星地一体化通信等前沿方向,深入探讨6G前沿技术及产业发展。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发布《北京6G创新发展白皮书(2025)》。
论坛期间,中关村泛联院副院长金毅敦在接受C114采访时表示,随着3GPP正式启动标准制定工作,6G在2025年正式进入了标准元年。在他看来,“创新”和“收敛”是2025年6G发展的关键词。“通过前期5年的研究,贴合不同的应用场景,行业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创新成果;同时,这些创新也在加速收敛,在不断的被验证,逐步走向产业化和商业化。”
金毅敦指出,6G与前几代移动通信制式不同,从一开始就强调应用场景和商业闭环,要实现市场和技术双驱动。“从双轮驱动角度来讲,我们可能要更多关注垂直行业,要深度挖掘垂直行业的需求。尤其现在在新质生产力的大背景之下,如何通过需求来持续的拓展移动通信这条高速公路能力,把这种能力培养起来。等6G商用(2030年)的时候,已经有一批潜在的经过培养的用户,他们对于超高带宽、超低时延、超高的可靠性、超高的安全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双轮驱动会推动6G更好的发展格局。”
金毅敦强调,未来的6G与当前的5G/5G-A并不是完全革命性的变化,也不是单纯的替代关系,“并不是意味着有了5G-A就不需要6G,或者为了6G现在5G-A就不部署了,他们之间有不同的技术能力,有不同的应用场景。”金毅敦表示,“针对用户具体需求,在用户能接受成本的状态下看看哪个更合适。当然,诸如RIS这样的6G 关键技术,在6G正式商用之前,可能会反哺5G-A,让5G-A网络能力得到持续增强,这种转变是润物细无声的,而不是革命性的。”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