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天才病”误解,知乎举办孤独症、双相情感障碍科普活动

内容摘要3月30日是国际双相情感障碍日,4月2日则是世界孤独症日。为了增进大众对这两个特定群体的认知,近日,知乎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京师心理大学堂、简单心理、自闭症评估干预平台ALSOLIFE进行了一场线上科普推广。多位业内人士、科普团队参与了

3月30日是国际双相情感障碍日,4月2日则是世界孤独症日。为了增进大众对这两个特定群体的认知,近日,知乎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京师心理大学堂、简单心理、自闭症评估干预平台ALSOLIFE进行了一场线上科普推广。多位业内人士、科普团队参与了这场“我们何以不同”线上圆桌,深入探讨了这两个群体所面临的生活“暗礁”,增进全社会对孤独症及双相障碍群体的理解与包容。

多位参与答主提到了同一个问题:无论是孤独症还是双相情感障碍,都被部分大众认为是“天才病”。例如,好莱坞电影《雨人》给大众造成了一个固有印象,即孤独症患者的智商很高。2020年度新知答主“简单心理”提到,“梵高、海明威、伍尔夫、小红莓乐队主唱桃乐丝……都是‘双相’患者,这也让它蒙上了一层‘天才病’的浪漫色彩”。

消除误解,让大众更好地理解孤独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正是此次科普推广活动的首要意义。 专注于专业科普的清北团队、知乎答主“精神科小医生”表示,“我们反对将孤独症‘污名化’,同时也反对将孤独症‘天才化’”。她表示,“真正的包容,是看见他们的全貌——既不因高功能个体的天赋而欢呼,忽视他们的生存困境,也不因某些孩子的社交迟缓就匆忙贴上标签”。

简单心理APP创始人兼CEO、知乎答主“简里里”,在活动中分享自己作为义工为孤独症家庭提供志愿服务的亲身经历,她也表示“社会对孤独症普遍缺乏了解,使耻辱感(Stigma)在孤独症患者及其家庭中尤为显著。而家庭的支持和氛围对孤独症儿童的预后有着重要影响。心理压力较小的看护者,更有可能养育出适应能力更强、情绪更稳定的孩子。因此,学会自我关怀尤为重要”,她鼓励道,“即使我们都坐在一架失控的飞机上,你也需要先为自己戴好氧气面罩,才能为其他人施救”。

孤独症干预是否存在所谓的“最佳窗口期”? 如何让孤独症孩子在学校里获得更多接纳?面对这些问题,北京协和医学院副教授、知乎答主“秋爸爸”给出了一些具体建议。“秋爸爸”表示,孤独症干预的确存在6岁之前的“最佳窗口期”,但这个“窗口期”被一些机构过度利用了。他强调,孤独症患者家长更应该专注于当下,“每天都是干预的黄金期,关键在于制定科学的干预计划”。同时,他表示,孤独症孩子需要通过干预达到普通儿童的标准,“而不是因为特殊性而被(学校)特殊对待”。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知乎答主“京师心理大学堂”表示,“双相障碍既是一种生理上的疾病,患者又同时存在心理问题,二者相互影响”,因而建议患者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都是有必要的。同时其强调,如果你并非医疗专业人士,给予双相情感障碍人士最好的帮助就是待在TA身边,陪TA聊天,倾听TA。

作为以专业讨论为定位的问答社区,知乎汇聚了各个领域的专业创作者。在心理学领域,知乎上广泛活跃着医师群体、心理咨询师、高校教授等。此次,通过这场“我们何以不同”科普活动,不仅为大众提供了科学、准确的信息,还为孤独症及双相障碍群体提供了情感支持和实用建议,有助于推动全社会对孤独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理解与包容。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60179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