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苗不再“碰运气”

内容摘要    【乡村行 看振兴】    ◎本报记者 张 蕴  通讯员 李永鹏    3月22日清晨,薄雾还未消散,在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洪水镇姜湾村,乐都高原绿色蔬菜育苗基地智能温室已悄然“苏醒”。走进玻璃温室的瞬间,记者仿佛置身于未来农场——头顶

    【乡村行 看振兴】

    ◎本报记者 张 蕴  通讯员 李永鹏

    3月22日清晨,薄雾还未消散,在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洪水镇姜湾村,乐都高原绿色蔬菜育苗基地智能温室已悄然“苏醒”。走进玻璃温室的瞬间,记者仿佛置身于未来农场——头顶的补光设备可以将光线调节到合适的区间,水肥一体化管网如毛细血管般密布,智能温控系统保持室内温度适宜……

    随着工作人员操作控制系统,覆盖16栋日光温室、200栋拱棚的智能装备开始运作。育苗架上,成千上万株辣椒苗正舒展嫩叶,根系监测传感器实时传回生长数据,展示在中央控制室的电子屏上。

    “以前育苗就像碰运气。”种植大户路呈存掏出手机,展示对比照,他说,前些年自育苗存活率不足六成。2024年,通过改进育苗技术和改造育苗设备,他的8亩辣椒增收近4万元。今年,他早早预订了5万株新品种辣椒苗。

    “我们为每栋温室都建起了数字档案。”乐都高原绿色蔬菜育苗基地温室大棚技术管理人员韩占华介绍,在“智慧农业云平台”中,可以实时更新气象预警、墒情监测、病虫害识别等12个功能模块的数据。当前,该基地年育苗能力突破1000万株,涵盖20余个新品种,种植大棚里的辣椒、草莓、西红柿等果蔬,实现四季不断档。

    如今,乐都区已成功培育乐都长辣椒、彩椒、大红椒等多个优质嫁接苗品种,并在核心基地进行示范推广累计达100万株。

    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一场春雪让格尔木绿科苑农业高新科技有限公司的温室大棚披上银装。公司技术员杨永超哈着“白气”,手指在手机屏幕上轻点,40多座温室的智能卷帘应声而动,为温室盖上御寒的“棉被”。

    走进温室,杨永超蹲在温棚的番茄架前,抓起一撮改良土壤告诉记者:“3年前这里还泛着白碱,现在有机质含量提升了两倍。”他手机里的智慧农业App显示,经过电能驱动的精准控盐系统调节,温室土壤盐分浓度已稳定在番茄适宜生长的区间。

    “今年以来,我们已为海西州1000多家企业的大棚提供电力保障,累计发送电量5万千瓦时。”国家电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海西供电公司负荷管理专责沈勇说,近期,他们将进一步加大巡检力度,尤其是针对可能到来的大风沙尘天气,提前做好防护措施,为大棚用电筑牢安全防线。

    从河湟谷地到柴达木盆地,科技赋能的种子正在青藏高原生根发芽。近年来,青海省积极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发挥果蔬产业技术体系和技术平台的科技支撑作用。智能温控装置、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等一批智能设施,让高原上的设施农业蓬勃发展,科技创新成为激发乡村振兴活力的“新动能”。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60179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