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2级≠自动驾驶!别再盲目吹智驾了

内容摘要近日,智能驾驶车辆因使用不当引发的交通事故频发,让人们对这一新兴技术的安全性产生了质疑。新能源车智能驾驶技术究竟处于什么水平?消费者又该如何正确使用?在追求科技便利的同时,我们必须对智能驾驶有清晰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毕竟生命只有一次,大家都

近日,智能驾驶车辆因使用不当引发的交通事故频发,让人们对这一新兴技术的安全性产生了质疑。

新能源车智能驾驶技术究竟处于什么水平?消费者又该如何正确使用?在追求科技便利的同时,我们必须对智能驾驶有清晰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毕竟生命只有一次,大家都应该为自己的生命负责,都应该敬畏速度。

技术水平:从辅助驾驶到自动驾驶的过渡阶段

目前,新能源车的智能驾驶技术主要处于从辅助驾驶向自动驾驶过渡的阶段。根据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SAE)的分类,自动驾驶分为从L0到L5六个级别。

L0为无自动化,L1为驾驶辅助,L2为部分自动化,L3为有条件自动化,L4为高度自动化,L5为完全自动化。当下大多数新能源车所搭载的智能驾驶系统处于L2级别,即部分自动化阶段。

这意味着车辆能够同时实现自动加速、自动刹车、自动转向等部分功能,但驾驶员仍需随时准备接管车辆控制权。

根据《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家标准,责任明确由驾驶人承担。在AEB(自动紧急制动)等功能支持下,L2级系统能保持车道居中行驶,遇到障碍物时可触发刹停。

然而,这些功能并非万无一失,例如,在恶劣天气条件下,摄像头的视觉识别能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导致对前方障碍物的判断失误;在道路施工或临时交通管制等非常规路况下,系统可能无法及时准确地做出决策。驾驶员仍需时刻保持专注,随时准备接管车辆。

技术瓶颈:感知、决策与执行的挑战

智能驾驶技术的核心在于感知、决策和执行三个环节。感知环节主要依赖传感器来获取车辆周边的环境信息,包括道路状况、交通标志、其他车辆和行人等。

目前,传感器技术虽有长足进步,但在复杂环境下的可靠性仍有待提高。不同传感器之间存在数据融合的难题,例如摄像头和雷达所获取的信息在精度和维度上存在差异,如何将这些数据进行有效整合,以形成对周围环境的准确感知,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决策环节则需要车辆的智能系统根据感知到的信息,快速做出合理的驾驶决策。这涉及到复杂的算法和大量的数据处理。当前的决策算法在面对一些罕见或突发情况时,可能无法像人类驾驶员那样凭借经验和直觉做出最佳选择。例如,在遇到突然横穿马路的小动物或行人时,系统可能无法在瞬间判断出最安全的避让方式。

执行环节则是将决策转化为车辆的实际操作,如加速、刹车、转向等。这一环节的可靠性同样至关重要。如果执行机构出现故障或响应延迟,即使感知和决策环节准确无误,也无法保证车辆的安全行驶。

技术发展:快速迭代与持续优化

尽管存在诸多挑战,但智能驾驶技术仍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各大汽车制造商和科技公司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致力于提升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例如,英伟达等芯片制造商正在研发更强大的车载计算芯片,以支持更复杂的算法和更快速的数据处理;博世等零部件供应商也在不断改进传感器技术,提高其精度和抗干扰能力。

同时,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应用也为智能驾驶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通过大量的驾驶数据训练,车辆的智能系统能够不断学习和优化决策算法,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的路况。

例如,一些新能源车品牌采用的深度学习算法,能够使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自动识别并学习新的交通标志和路况模式,逐步提升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消费者如何正确使用智能驾驶

明确智能驾驶的辅助性质

消费者在使用新能源车的智能驾驶功能时,必须首先明确其辅助驾驶的本质。无论车辆搭载的智能驾驶系统多么先进,驾驶员都应始终将自己视为车辆的最终责任人。

在开启智能驾驶功能时,要时刻保持对车辆周围环境的关注,随时准备接管车辆控制权。不能过度依赖系统,将驾驶安全完全交给机器来掌控。

例如,在使用自动巡航功能时,驾驶员不能放松警惕,要留意前方车辆的速度变化和道路状况。一旦发现系统可能出现错误或无法处理的情况,如前方车辆突然变道、道路出现紧急障碍物等,应立即手动干预,确保车辆安全。

了解车辆智能驾驶系统的功能和限制

在购车前,消费者应深入了解所购买车辆智能驾驶系统的具体功能和限制条件。不同品牌、不同车型的智能驾驶系统在功能和性能上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一些车辆的自动泊车功能可能只能在特定的车位类型和环境下使用;某些自动变道功能可能需要满足一定的车速和道路条件才能启动。

消费者可以通过阅读车辆的用户手册、咨询销售人员或参加车辆制造商组织的驾驶培训课程,来全面了解车辆智能驾驶系统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例如,了解系统在何种情况下会自动退出、如何正确使用自动紧急制动功能等。只有充分了解系统的功能和限制,才能在使用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其优势,避免因误用而导致的安全风险。

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

良好的驾驶习惯对于正确使用智能驾驶功能至关重要。驾驶员应保持注意力集中,避免在驾驶过程中分心,如使用手机、观看视频等。这些行为不仅会降低驾驶员对车辆周围环境的感知能力,也会增加在紧急情况下接管车辆控制权的难度。

同时,驾驶员要保持正确的坐姿和手部姿势,以便在需要时能够迅速、准确地操作车辆。例如,在使用自动巡航功能时,双手应轻放在方向盘上,而不是完全松开方向盘。此外,合理调整车辆的智能驾驶设置,如设定合适的车速、跟车距离等,也能提高驾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持续学习和关注技术更新

智能驾驶技术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新的功能和改进措施不断涌现。消费者应保持对新技术的关注和学习,及时了解车辆制造商发布的系统更新和安全提示。

车辆制造商通常会通过软件升级来优化智能驾驶系统的性能和功能,消费者应及时安装这些更新,以确保车辆的智能驾驶系统处于最佳状态。

例如,一些新能源车品牌会定期推送新的自动驾驶软件版本,这些版本可能包含对特定路况的优化、新功能的增加或安全性能的提升。

消费者可以通过车辆的车载系统或手机应用程序来检查和安装更新。同时,关注行业内的安全事件和经验教训,也能帮助消费者更好地理解智能驾驶的风险和应对方法。

呼吁正确看待与理解智能驾驶

摆脱“技术万能”的幻想

智能驾驶技术虽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风险。消费者和社会公众应摆脱“技术万能”的幻想,理性看待智能驾驶技术。

不能因为个别成功案例而盲目乐观,也不能因为近期的事故频发而全盘否定,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我们既要看到其带来的便利和效率提升,也要正视其在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面临的挑战。

加强安全教育与宣传

为了提高消费者对智能驾驶技术的正确理解和使用能力,汽车制造商、行业协会和政府部门应加强安全教育与宣传。

通过举办驾驶培训课程、发布安全使用指南、开展宣传活动等多种方式,向消费者普及智能驾驶技术的原理、功能和使用注意事项。同时,媒体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客观、准确地报道智能驾驶相关事件,避免夸大宣传或误导公众。

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需要完善的法规和监管体系来保障。政府部门应加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明确智能驾驶系统的安全要求、责任界定和使用规范。

同时,法规的制定应与技术的发展保持同步,既要鼓励创新,又要确保公众的安全。汽车制造商和科技公司也应积极参与法规的制定过程,提供技术支持和建议,共同推动智能驾驶技术的健康、有序发展。

智能驾驶技术作为汽车工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无疑将为人们的出行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变革。然而,在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其潜在的风险。

只有消费者正确使用、社会理性看待、行业规范发展,智能驾驶技术才能真正成为人类出行的可靠助手,而不是安全隐患的源头。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安全、高效的出行环境。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60179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