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典型案例展播

内容摘要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微波光子技术国家级实验室里,一台超高分辨率光矢量分析仪正在对光芯片进行检测。这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器件CT机”,不仅打破了我国在高性能光芯片与器件测量设备上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更支撑了我国高端光器件的研发与量产,实现

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微波光子技术国家级实验室里,一台超高分辨率光矢量分析仪正在对光芯片进行检测。这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器件CT机”,不仅打破了我国在高性能光芯片与器件测量设备上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更支撑了我国高端光器件的研发与量产,实现自主可控,成为我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生动实践。该案例入选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第三批典型案例。

“国外技术封锁倒逼我们必须自主创新。但仅靠技术突破还不够,知识产权布局是确保成果不被‘卡脖子’的关键。”超高分辨率光矢量分析技术研发团队负责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助理潘时龙介绍,学校将知识产权管理贯穿到重大科研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依托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平台,构建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市场应用”的知识产权全流程管理体系。

“我们在重大项目立项之初就建立了专利导航机制,通过多部门合作,及时布局重大项目专利群。”潘时龙介绍,学校通过建设国际前沿科学研究院、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以及与外部专业机构协同合作,为重大科研项目提供专业化服务,对学校科研团队研究领域进行专利分析,及时掌握行业发展技术重点,并完善专利布局,为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提供指引。他举例,在超高分辨率光矢量分析技术研发过程中,学校通过专利分析精准把握行业痛点,并结合产业发展方向,进行了专利群布局、专业化专利侵权检索及知识产权预警,形成包括“一种基于光双边带调制的光器件测量方法及测量系统”“超高分辨率光矢量分析方法及装置”等核心发明专利65件,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我们的专利群布局不仅涵盖了核心技术,还对未来可能的技术路线进行了规划,形成系统化的技术保护网,为后续产业化应用打下基础。”潘时龙说。

校企协同创新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强化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的另一体现。在与行业领军企业共建的产学研平台上,校企双方面向5G/B5G高速无线通信、全天候高精度车载雷达、微波光子集成等领域设立产学研专项,有效解决了市场资源和供应链资源的问题,形成了市场信息快速传递、技术优势高度互补、人才资源充分互通的长效机制。“这种深度合作让专利布局更好匹配产业需求,更有助于加速技术落地。”潘时龙介绍。

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同样离不开知识产权保驾护航。潘时龙告诉记者,为了进一步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学校孵化成立了产业化企业。以超高分辨率光矢量分析技术为例,所孵化企业苏州六幺四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主要开展超高分辨率光矢量分析仪系列化仪器的工程化开发、产业化量产、商业化运营和市场化推广,研制的超高分辨率光矢量分析仪、通用光电元器件分析仪等仪器已实现量产,累计产值近亿元。“我们建立了‘研发—运用—迭代’的闭环创新机制,市场反馈有助于进一步优化专利布局。”潘时龙表示。

潘时龙介绍,在与德国某公司的战略合作中,项目组不仅实现了技术出口,更学到了先进的知识产权管理和运营经验,这些经验将有助于推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进一步完善重大科研项目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

数据显示,如今超高分辨率光矢量分析仪器已支撑了超过100种高端光器件的研发,其中58种实现了量产和自主可控,在我国高速光通信系统、大型数据中心、5G移动通信系统、新型雷达电子战系统中广泛应用。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高价值专利培育,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努力解决科研团队与市场信息不对称、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政策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深化与行业领军企业的专利协同运用,通过专利导航推动基础研究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让更多“卡脖子”技术走出实验室,赋能产业升级。(本报记者 黄佾)

(编辑:刘珊)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60179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