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观察丨永辉2024净亏损14.65亿元 胖东来爆改、名创优品入主短期效果有限

内容摘要封面新闻记者 孟梅近日,永辉超市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代码:601933,公司简称:永辉超市)日前发布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财报。财报显示,永辉超市2024年营收为675.74亿元,较上年同期的786.42亿元下降14%。报告期内,202

封面新闻记者 孟梅

近日,永辉超市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代码:601933,公司简称:永辉超市)日前发布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财报。财报显示,永辉超市2024年营收为675.74亿元,较上年同期的786.42亿元下降14%。

报告期内,2024全年线上业务营收146亿元,占营业收入21.7%,其中商品毛利率同比提升0.5%,主要得益于商品结构改善和商品成本调优。

永辉超市2024年净亏损为14.65亿元,上年同期的净亏损为13.29亿元;扣非后净亏损为24.1亿元,上年同期的扣非后净亏损为19.76亿元。

看到这里,有一个疑问:永辉超市在引入胖东来模式后为什么没有实现业绩跨越式增长?

成本结构与定位差异 高成本模式难以为继

众所周知,胖东来长期扎根于四线城市许昌,地租和人工成本低廉,且可能获得地方政府支持,得以将节省的资金投入员工福利与服务优化,形成良性循环。而永辉门店集中在一二三线城市,年租金成本达几十至上百亿元,调改后还需额外投入人力与服务成本,直接加剧亏损。

同时,胖东来通过深度绑定本地供应商和自建供应链实现高毛利,而永辉的供应链分散且议价能力较弱,难以复制这一模式。调改后商品结构优化(如引入胖东来爆款)反而因采购成本上升导致毛利率下降。

永辉调改后员工薪资涨幅仅20%,普通员工月薪最高6500元,店长2.2万元,远低于胖东来员工平均9886元、店长7.8万元的水平。休假制度也存在明显差距(永辉月休4天,胖东来年假长达150-180天),导致员工积极性不足,服务质量难以突破。

胖东来的“极致服务”源于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主动创新意识,而永辉的调改更多停留在硬件和商品层面,员工仍受制于传统商超的考核机制,服务响应速度与主动性未显著提升,消费者体验与普通商超无异。

网红效应短暂,品牌吸引力不足

调改初期,永辉借胖东来品牌效应吸引客流,部分门店开业首日销售额暴增13倍,但消费者对“网红产品”的热情消退后,客流迅速回落。例如北京石景山门店开业三个月后日均客流仅为初期的60%。

从商业定位而言,永辉长期定位中低端市场,调改后试图融合胖东来的高端服务与名创优品的十元店模式,导致品牌定位模糊,难以形成差异化竞争力。永辉的调改仅覆盖部分门店(截至2025年4月仅完成61家),且投入重点偏向营销而非核心能力提升。例如,2024年调改门店累计亏损扩大至22.1亿元,而同期胖东来通过高利润支撑员工福利,形成可持续模式。

而在名创优品入主后,永辉在叶国富主导下转向“自有品牌+十元店”模式,与胖东来定位冲突。这种“混合战略”导致资源分散,未能形成统一的经营逻辑。2024年中国零售消费增速仅3.1%,传统商超普遍面临客流下降与成本上升压力。永辉调改后商品价格普遍上涨10%-15%,进一步削弱复购率。永辉2024年亏损14.65亿元,资产负债率达89.9%,流动负债超391亿元,调改投入依赖供应链优化与融资,但短期效果有限。

调改本质是“扬长避短”而非“换血重生”。胖东来的成功是区域垄断、成本优势与文化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永辉的调改仅模仿了表象,未解决高成本、低议价、品牌老化等根本问题。其当前策略更像“借势生存”,长期仍需通过供应链整合、数字化升级与精准定位实现转型。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60179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