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工人日报报道,近期,“网约摩的”平台开始在多地上线。对此,有的消费者认为,“网约摩的”作为网约车的“平价替代”,方便了人们出行,“3公里内很受欢迎,尤其是拥堵路段”“对晕车人士友好”。但也有消费者质疑,“网约摩的”能否上路运营,安全如何保证。
由于在价格,以及在满足一些细分领域的出行场景上有着更大优势,“网约摩的”在一些地方开始兴起,这算是继网约车之后,市场自发创新的又一种尝试。该市场到底能够走多远,可以发展到多大的规模,目前来看还存在着诸多的变数。但作为一种市场的自发探索,在平衡好风险的前提下,给予其在发展中推进完善的空间,不失为一种理性的态度。
从消费端看,“网约摩的”的确对应着真实的市场需求。像一些交通不太便利的“下沉市场”,网约车难以有效覆盖,“网约摩的”由于综合运营成本更低,便可能成为不错的“平替”,尤其在满足短距离出行上,有着不错的优势。
事实上,抛开“网约”这种形式上的创新,在一些中小城市尤其是一些县乡市场中,“摩的”拉客其实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出行服务模式,只不过它由于比较松散,加之规范成本较高,基本上都是处于一种灰色地带。
在很大程度上说,“网约摩的”给了这种“灰色”运营的个体化的“摩的”服务,一种纳入系统规范的契机。如平台方面一般会对入驻司机的资质进行线下审核,包括对驾照、行驶证、交强险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且逐步引入意外险。此外,还会审核车龄、司机的反应速度、犯罪记录、身体条件等。并针对入驻地司机进行线下安全意识和服务流程培训,执行相应的管理规范和奖惩机制。
这套规程,其实就是借助平台力量和市场化机制,将过去零散的摩的服务导入一个可度量、可管控的数字网络,从而提升行业的透明度和规范度。
不过,该模式所面临的挑战依然不容忽视。比如,最关键一点,摩托车作为营运车辆的合法性,本身就还存在着巨大的争议。像时至今日,不少地方都会对摩托车非法载客展开专项整治。“网约摩的”模式要真正发展起来,就必须解决资质模糊这个最大的“硬伤”。
此外,摩的司机的加入意愿也是一个问题。要知道,在一些县乡市场,摩的拉客服务,从价格体系到出行方式(包括要不要戴头盔,能坐几个人等)基本上都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固的“潜规则”。而加入平台后,司机要向平台缴纳抽成,并接受更多约束,灵活性和收益可能都要打折。
这种情况下,“网约摩的”的市场接受度及市场容量自然面临考验。这也要求,平台在布局时也应该保持必要的理性,切勿“一窝蜂”而上。
当然,有些问题的解决只能留待市场的智慧,有些则需要规则的引导。如摩托运营的合法性问题,各地不妨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制度上予以化解。要知道,在一些交通不便的“下沉市场”,所谓的“黑摩的”长期存在,且很难根本整治,与其放任这种“灰色”状态,从资质上明确“网约摩的”的合法性,通过平台的规制让“摩的运营”光明正大地开展,未尝不是一种更务实的选择。
同时,还可以根据安全需要,进一步完善“网约摩的”的准入标准、安全保障责任等,与平台一道推动安全与便利的更有效平衡。
其实,究竟如何对待“网约摩的”,之前网约车从最开始的市场自发探索、试点逐步过渡到后期的推广、规范、完善,已积累了相当可资借鉴的经验。“网约摩的”,相对来说更需要因地制宜。
但只要坚持实事求是,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完全可以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极端情况,实现保障安全、满足需求和尊重市场创新的多赢。
撰稿 / 杨末(媒体人)
编辑 / 迟道华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