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风采】
◎本报记者 张 强 通讯员 蒋 喆
提到老同志,人们常觉得他们保守,但年近六旬的陈振华是个例外。他对新技术有着异乎寻常的敏锐感知,常常能提出一些富有前瞻性的新想法。采访过程中,前沿术语不时从他嘴里脱口而出。
陈振华是军事科学院某部研究员,也是“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称号获得者。
从普通一兵到某科研设施总设计师,陈振华曾参与或领衔10余项科研设施的设计建设。他说:“新征程上,必须与时俱进,更加主动对接实战需求,用创新为强军兴军打造科研砝码。”
“我们必须依靠自己,吃透所有技术难点”
“科研设施的功能有多大,我们的本领就要有多强。”陈振华说,他所从事的科研设施设计建设涉及几十个学科专业,要想不辱使命,必须付出超常努力。
上世纪90年代初,刚刚硕士毕业的陈振华开启了设计建设某类科研设施的漫漫征程。作为单位的新人,陈振华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他给自己定下规矩:“科研没有捷径,每天多工作两小时,就能学习更多的知识,遇到难题也能更加从容。”
时值一项科研设施上马,研究设计其中一重要组件的重任,落在了一直默默努力的陈振华肩头。第一次担当大任,挑战不言而喻。陈振华潜心钻研图纸、方案,经过反复试验、比较、优化,最终方案的便捷性、高效性出人意料。这次任务中,陈振华和团队完成的设计成果成为工程的一大亮点,他因此荣立二等功。
第一炮打出“满堂彩”,陈振华开始系统掌握这类科研设施设计技术。
那一年,某科研设施正式立项,陈振华担任总设计师。该项目技术难点前所未有。项目动员会上,他的发言掷地有声:“我们必须依靠自己,吃透所有技术难点!”
这一科研设施的多个部件都属于非标准化设计,尺寸超过常规,精度要求高,研制难度大,给加工制造环节带来不小考验。陈振华凭借对新技术的高度敏感,带领团队调研多家国内机器人领域的优势单位,并通过和一流院士团队对接,共同研制出可移动机器人现场智能制造系统样机,促进了相关部件的制造,为智能加工系统在现场工程化应用探索出一条新路。
最终,这一科研设施不仅突破了百余项关键核心技术,还实现了相关领域能力提升。
“没有人才托底,就没有攻坚破隘的实力”
上述科研设施设计要求极高。设计之初,动力源设备其中一项技术路径的选择困扰了大家很久。
举棋不定时,作为总设计师的陈振华要求大家回归到基础理论上,“没有理论的突破,哪有技术的飞跃?关键是要把背后的科学机理全部搞清楚。”
随后,陈振华手把手地带领团队里的年轻人从技术基础开始研究,历经30余次论证,终于确定了既能提升运行精度又降低能耗的技术方案,从而解决了该设备研制路上的首个“拦路虎”。更重要的是,在这次攻关中,一大批青年科研人员得以快速成长。
“没有人才托底,就没有攻坚破隘的实力。”陈振华总结道。这些年,他坚持启动一项科研攻关,就燃旺一座熔炼人才的高炉,而他甘当一名称职的“司炉工”。
“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旧,但解决问题的思维一定要新。”科研攻关过程中,陈振华还常对年轻的工程师说,“工程项目中的创新应该是建立在真解决问题、真落到实地的基础上的。”
工程师小阳对此深有体会。她说,陈振华展现出的创新不是要在各项先进技术上“突破革新”,而是在选择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上“求实创新”。
如今,陈振华的身后,是一支梯次完备、业务全面的精英团队。该科研设施设计建设团队中,35岁以下年轻人占到了60%。
采访中,记者得知,在陈振华接下总设计师这副担子的晚上,妻子担心他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劝他在项目中当个配角,不要太拼命了。
回忆起这件事,陈振华坦言:“开始,我也有这个担心。可这是我最热爱的事情,我放不下。”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