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烟后的林则徐简介(为什么变得愈发小心翼翼?生怕自己晚节不保)(林则徐的禁烟运动的意义)

道光年间,西方世界迎来了首次工业革命。此时的英国国力大涨,开始满世界寻找殖民地。对于西方人来说,世界上最富饶的土地莫过于中国的千里沃土。

十九世纪前叶,英国人靠着鸦片市场赚得盆满钵满。值此之际,鸦片的主要进口国——大清国流失了大量财富。由英国鸦片贸易使中国的大多数地区发生了金融紊乱,同时,清国的老百姓饱受毒品的荼毒。道光皇帝目睹了英国人给大清国带来的灾难,于1838年指派林则徐远赴南方,开展禁烟行动。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福建侯官县人,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历史治水名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但同许多伟大的历史人物一样,林则徐是人,不是神,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

我们知道,自满清入关以来,汉臣的地位始终很低。林则徐能以汉人身份,成为钦差大臣,实属“国初以来未有之旷典”。面对这份独一无二的荣誉,林大人感激涕零,信誓旦旦地对朝廷表示:“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不过,皇帝高看你一眼,并不意味着你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鸦片究竟能不能断绝,烟该怎么禁,林则徐根本没有任何发言权,仍是道光说了算。

虎门销烟这一历史事件让林则徐光芒万丈,道光皇帝在诏书中大加表彰。林则徐根本没意识到,此后道光对他的态度竟会急转直下。毕竟林则徐的眼界有限,虽然,他被誉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但他却无论如何都想不通英国区区弹丸小国为何能撼动大清王朝。在他的认知中,英国不论是国土面积还是人口数量都远不及大清。显而易见的是,林则徐根本没意识到工业革命给英国国力带来的爆炸式增长。

此时此刻,英国人的装备精良程度已不是清朝靠数量优势能碾压的了。可是,林则徐还是错误的认为,英国商人所展开的鸦片贸易是一种私人行为,不会受到英国当局的保护,所以英国人根本不会对大清挑起战端。

包括林则徐在内的一系列大臣都没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销烟运动直接影响了英国的经济收入,所以,英国当局不可能容忍这种行为。当英国人将战舰调遣到广东沿海时,林则徐给朝廷递送了这样一封奏章:“伏查英夷近日来船,所配兵械较多,实仍载运鸦片。”

由此可见,林则徐已错误地将一场战争判断为英国人的武装走私。

由于当时的驿站传输速度极慢,所以,当舟山被占领了半个月时,这份奏章才送到道光的手中。可以说,战机的延误完全是因为林则徐对战况的错误判断。也就是说,鸦片战争的爆发,林则徐有无可推卸的责任。

由此,也难怪定海失守之后,道光一改对林则徐的态度,在奏章中臭骂道:“不但终无实际,反而生出许多波澜。思之曷胜愤懑,看汝以何词对朕也!”到了最后,林则徐这个忠心耿耿的辅国大臣,竟成了导致战争爆发的罪魁祸首,究竟是谁的错呢?

被发配到新疆时,刚好赶上黄河水患爆发。在朝中好友王鼎的举荐下,林则徐被安排到黄河戴罪立功。林则徐来到黄河后,将全部精力投注到治理水患上,只希望皇帝能念在他这么多年劳苦功高的份上,免了他的罪责。

令他没想到的是,等到黄河工程竣工之后,等待着林则徐的仍是一纸发配伊犁的圣旨。或许是因为这些遭遇,晚年的林则徐变得愈发小心翼翼,瞻前顾后。此时的他小心谨慎,开始进行“明哲保身”的自我保护,避免自己再蒙受晚节不保的骂名。

从这段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林则徐是个十足的封建旧臣,他所遵守的仍是封建王朝官场上的那一套。这一切,都是封建儒学思想在作祟。就这样,一位在后人心中不畏艰难险阻,力主改革的中兴大臣,在重新回归政坛之后就像是变了一个人一样。

晚年的林则徐,将救国救民的大任放在一旁,一心一意地将精力放在平叛和剿匪中,成为巩固中央集权的核心人物。此时的林则徐,与那些守旧派的大清官僚别无二致。

前些年,笔者曾看到民国史学家蒋廷黻曾如此评价道:“林则徐后来虽又做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但他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

当时,笔者还以为这位史学家恶意诋毁民族英雄,不过在了解了这些史料之后,这才发现蒋廷黻的评价竟如此中肯。

参考资料:

【《林则徐》、《鸦片战争后的林则徐》】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