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百年历史河涌将被缩窄、降低水位遭反对,专家、市民建议恢复新河浦涌自然河道和岭南水乡风貌

内容摘要东山百年历史河涌将被缩窄、降低水位遭反对,专家、市民建议恢复新河浦涌自然河道和岭南水乡风貌东山百年历史河涌将被缩窄、降低水位遭反对,专家、市民建议恢复新河浦涌自然河道和岭南水乡风貌2025年04月22日 02:10新快报呼吁恢复新河浦涌历
东山百年历史河涌将被缩窄、降低水位遭反对,专家、市民建议恢复新河浦涌自然河道和岭南水乡风貌
东山百年历史河涌将被缩窄、降低水位遭反对,专家、市民建议恢复新河浦涌自然河道和岭南水乡风貌 2025年04月22日 02:10 新快报

呼吁恢复新河浦涌历史风貌(上)

“人走下去闻到臭,带过几次小孩下去,他们后来都不走了。”

广州知名的文保人士杨华辉在以东山小洋楼著称的网红打卡点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生活了40多年,对有过百年历史的新河浦涌有深厚的情感与记忆,也对其近年改造被“整容”有着深深的遗憾,他说:

“我上世纪80年代初就住在这条河涌边,那时候河涌的水量非常大,每天看得到潮涨潮落;但改造后,不像河涌了,像一条沟渠,更看不到潮水了,已经不是我们岭南的传统河涌了。作为住过东山的街坊,我觉得应该保护这河道的原始生态与风貌,恢复原来的水量。”

新河浦涌在2021年的改造被众多专家和市民批评破坏生态、破坏历史风貌,开放部分也鲜有人下河亲水。

然而河涌即将再次被改造,继续缩窄,降低水位,再遭到反对,专家认为此举净化水质作用有限,且影响水生态,建议拆掉硬化的河道,恢复河涌自然河道,恢复水生态以净化水质。更有专家与街坊期望恢复河涌及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历史自然风貌。

而广东省将从今年5月1日起实施《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禁止改变与历史文化街区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

2021年改造被批评破坏生态和历史风貌

今年继续将河槽从12米缩窄到7米,降低水位至0.5米

新河浦涌东接东山湖,西接东濠涌,有近一半位于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内,比其相互依存的历史街区更古老,据1840—1995年的《白云街志》,清同治年间(1862—1874)已记载有新河浦涌,其时名为涨潮沟。在《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中,新河浦涌被作为历史环境要素划定为保护对象。

2021年3月19日《新快报》曾报道其当年的改造引发专家与市民、游客的争议与批评(详见《新快报》2021年3月19日《新河浦涌改造受质疑》报道),因建碧道公园,增加亲水体验,在全长2.18公里的新河浦涌的河床上设亲水步道1.52公里,控制景观水深为0.6米。设亲水步道后,原来宽为10-12米的河涌变窄为7米,水位变浅,碧波荡漾的河涌成一渠浅水;此外,这次改造还把原来的石堤护壁砌上花岗岩。

争议与批评集中在两点:一是破坏了河涌的历史风貌,不尊重历史文化街区原有风貌;二是河道及两侧护壁原已硬化(三面光),改造用浆砌驳岸延续了硬化的问题,水质难改善,专家与市民都认为水质很脏很臭,根本没人下河去亲水。

今年,新河浦涌又面临新一轮改造:

根据《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核心区品质提升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针对东濠涌~东山湖水域在日常运行调度中暴露的问题,对河涌进行优化改造,改善东濠涌、新河浦涌、东山湖水动力条件,提升水质。在新河浦涌西段即东川路以西,开挖主河槽,对未有或仅单侧有下沉碧道(亲水步道)的河段进行改造,利用砌石控制低水位主河槽宽度为7米,水深0.5米,比4年前的0.6米更低,提高低水位下的流速。

记者调查:水浑浊发暗,几乎看不到动植物

嫌水太脏,没有市民游客想亲水

建成开放已4年的新河浦涌碧道公园现状如何?备受争议的河涌为何还要继续缩窄河槽、降低水位?专家、市民、游客有何意见?新快报记者本月上旬再次进行了调查:

与改造前相比,因为大部分河床靠护壁两侧修了亲水步道,新河浦涌水位明显下降,河涌也变窄,一些河段中央还铺设了石件,及连接两侧步道的汀步。两侧护壁砌了石材,施工期间新快报记者看到是用水泥封死的。

只有东湖路至东川路之间的一小段,及海月街往西靠近东濠涌的一小段没有建亲水步道,河涌宽度与改造前一样。

河涌河水全程都是浑浊发暗的黄绿色,全程几乎看不到动植物,只有光秃秃灰扑扑的护壁和步道,河水几乎静止不动,东湖路以西一些河段在岸上都闻到腥臭。河两侧护壁上可看到有明显的水迹和白色的泛碱。

沿河段有些座椅上有街坊、市民在休憩、闲聊、读书,靠近新河浦历史街区的河岸上有游客以岸边的东山小洋楼为背景打卡拍照,但无人下河亲水。

4年前的改造在岸边新建了一些飘出河面的挑台,但极少见到人。靠近东湖路西侧的一个挑台更成了电动车停车场,停满了电动车。

东湖路以西的河涌,从岸上走下河的步级入口全部关门上锁,门上挂着的牌子上写着:

“遇雨天行洪,为保障您的安全,下层栈道实行集中关闭,请勿擅自入内。”

新快报记者调查的当天是大晴天,据在河边休憩的街坊及经常在河边经过的市民说,这些入口这几年都上锁,没见到开过。只有东湖路以东的下河入口是开着的。

东湖路以东的河涌,下河的入口都开着门,新快报记者在亲水步道上一直走到新河浦涌的东端,不少步道上有积灰及落叶,途中只遇到两人。

一个自称住在岸边二三十年的阿伯说:“上面汽车太多了,下来走就好一点,不敢去亲水啊,太脏了。”他没有停留,走过步道之后上了步级上岸了。

一个自称住在岸边有十六七年的阿婆在步道上放了一只篮子,让篮子里的乌龟晒太阳,她指着东湖路附近靠近水闸的桥说:

“太阳大的时候,走到那桥那里,河水很臭。晚上我们在岸上散步都不敢走过去。修了亲水步道后,没事呢,可以散步,但不敢去沾下面的水,那都有下水道排出来的脏水吧,今天的水很浑浊呢。”

新快报记者在涌边采访了12位市民和游客,都没人愿意下河亲水。

“水脏啊,哪有人下去亲水啊,以前水位高,改造之后没见过涨潮,现在的水好像不动似的。”(天天在河涌边坐晒太阳的阿婆)

“水一般般,水不干净谁会下河去?如果水很清,能看到底,那还会下去走一走,或者有花花草草,也会下去看一下,但你什么都没有,有什么好走的呢?” (经常买菜路过河涌的街坊马先生)

“死水,不流动,水质不行,颜色看起来都是很脏的。”(在新河浦涌附近上班的张女士)

“不会下去亲水,看起来还是有点脏,它不流动呀,亲水应该不行吧。”(在新河浦涌边打卡东山小洋楼的游客)

可研:缩窄河道、降低水位是为提升水质

专家:河道已硬化,仅靠水动力无法净化水质

市民和游客对新河浦涌水质的不满,在《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核心区品质提升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也得到佐证:

据上述文件,新河浦涌整体坡降是东高西低,东华南路以西新河浦西段,因运行水位偏高、河道宽阔、坡降较缓,造成水流缓慢且积水较深,进而导致整体水质观感较差,新河浦涌的水环境需要进一步提升,要在未有亲水步道的河段继续开挖主河槽,缩窄河道、降低水位,提升水动力,改善水质。

事实上,2021年改造时的《橙基涌涌口泵站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就指出:新河浦涌2004年已完成全线截污,但东山湖周边水系水动力不足,水质易受上游截污不完善、水体循环、引水水源水质等影响。河涌水质不清:水体发绿,存在异味,水体流动性较差;驳岸硬化:硬质垂直驳岸,生态兼容性较弱;水环境差:缺少水生植物、堤岸碎石等,造成鱼类栖息环境的缺失,无法形成完整的水生态系统,亟待提升水环境,改善水生态。

对此,早在2021年改造时,水环境与水生态专家程跃(化名)就预言,通过提升水动力改善水质的措施没什么意义,水质很脏很臭根本没人下河去。

他指出:

“水质的改善要综合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如果水的流动大,可增加水中的溶解氧,增加氧化过程,对氮、磷类型的污染物质的降解有一定作用,但这是化学、物理作用,对有机物的改善不好说,对重金属类基本没什么作用。因为河道及两边都固化了,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连通关系被切断了,生物系统没有介入,生物作用的力量不够,改造后水生态还是没有改善。”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副所长李云鹏也认为:“改造后还是三面光,驳岸都是浆砌就达不到生态化的目标了。”

据越秀区建设和水务局负责人称,新河浦涌目前水质是Ⅳ类,但其未能提供证明为Ⅳ类的检测报告或相关文件。

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目前我国按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由高到低分为五类,对应这五类,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值也分为五类,Ⅳ类主要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和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也就是说,目前新河浦涌的水质不能满足亲水的标准。

■策划:何 姗 ■采写:新快报记者 何 姗 郭思杰 ■摄影:郭思杰 杨华辉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601797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