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写的本质就是向生活靠拢

内容摘要■潘行健 广州美术学院原副院长、教授 在快速完成的速写过程中,作者的主观因素是否应该又如何能够更多地参与到作品中,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思考,并在感受生活与记录生活的实践中坚持探索,希望能够用作品对上述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 我的速写,大部分画于

■潘行健 广州美术学院原副院长、教授

在快速完成的速写过程中,作者的主观因素是否应该又如何能够更多地参与到作品中,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思考,并在感受生活与记录生活的实践中坚持探索,希望能够用作品对上述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

我的速写,大部分画于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情境中。无论是珠三角水乡、南国渔港、椰乡、海港、工厂、部队……在与表现对象共同生活的过程中,我获得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感受。有了这样一种认知基础,任何引起作画冲动的就不仅仅是瞬间的表象而能够与总体认知相联系。

自20世纪50年代我就与珠三角结缘,下乡次数最多,时间最长,对水乡收获季节的感受最为深厚。冬日下新谷开晒,一片金黄。在晒场上,我天天与水乡人一道享受丰收的喜悦,一道沐浴着南国的暖阳,一道期盼来年的日子……晒场给我留下了太多的美好:那忙碌劳作或间歇休息的人们,那高低大小不同的谷堆、草垛,那随意摆放的箩筐、谷耙……都在传递着各种收获的信息,都是我速写创作的题材。

从感受生活、表现生活的角度看,这些速写并不亚于我们习惯所指的“创作”,它以“生活第一性”的特质让人们看到了生活的真实、生动和鲜活。

我很重视这种有生活认知作底蕴的形象感受——既保持了物象第一性的鲜活,又融合了作者感受的判断与把握,使视觉有了意义,使画面中的生活有了厚度,使作品的创作意味增强。

对速写工具与技法,我持开放的态度。铅笔、炭笔、钢笔、毛笔、色彩等都可以作画,一种工具也有多种技法。置身于生活中,丰富的感受不仅能引发作画的冲动,也必然引领自己对技法、语言的选择、寻找,乃至发现、创造。

在我所有的下乡速写中,海南椰乡速写的技法语言之所以最为多样,且有所发现与突破,就在于那次下乡时,我一踏入椰林就被深深地吸引,对椰林的强烈感受成了创作的动因,也成了速写的主导——把感受的记录、构思的酝酿、技法的探索(版画如何表现椰林)与素材的收集汇集在一起,拓展了速写的艺术功能,扩大了速写的表现空间,使速写作为一门独立艺术样式的创造性得到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实现。

这种创造意识伴随着从获得感受到作品完成的全过程。正是其中,我让生活感受能凭借所选择的最适合的技法尽可能充分地呈现在作品中,成为创作的某种起点。

我一直注重感受生活、记录生活和加强两者的互动,以提升对速写的主观参与,拓展速写表现生活的艺术功能。

以创作为参照,向生活靠拢,以提高作品的生活表现功能与生活容量。在这个对我来说由不太自觉慢慢变得比较自觉的过程中,我的速写有了新的追求,获得了可以不断提升的空间。

速写的过程,说到底是向生活靠拢的过程。几十年的生活速写实践,于我而言,最大的收获不仅是有了一大批速写作品,而且对生活认知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不断的提升。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6017970号-3